美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與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五十歲以上應開始每年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而屬高危險群者更應提早自四十歲開始。
不要輕忽大腸直腸癌
美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與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五十歲以上應開始每年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而屬高危險群者更應提早自四十歲開始。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6年的統計,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台灣每年新增加約8000位大腸直腸癌病人,而大腸直腸癌目前已躍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第三位,
直系親屬與兄弟姐妹是高危險群
大腸直腸癌病人的直系血親與兄弟姐妹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比率約是一般民眾的二倍,所以是為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我們建議高危險群應及早定期接受篩檢。
雙管齊下,雙重把關
糞便中的微量血液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靠檢驗才能夠發現。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所提供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同時包含以下兩種檢查方式,雙管齊下地為您的健康把關!
1. 肛門指診:醫師指診是用以診斷中下段直腸癌最直接簡單的方法,約有75%的腫瘤可以直接摸到,而不需先灌腸或喝瀉藥。
2. 糞便潛血免疫篩檢法:人類血紅素特異抗體來偵測糞便中的微量血液,這種方法不受飲食的影響,不會因為食物含有其他動物血液成份而驗出陽性反應。
特別提醒:定期篩檢是針對沒有症狀的民眾及早偵測異常的方式之一,當您一直有腸胃不適或一旦發現排便異常的症狀,即使篩檢結果曾經呈現正常,還是應該立即尋求專科醫師門診進一步檢查,以免耽誤了正確診斷的時機。
定期健康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大腸直腸癌的影像診斷及期別分類
我們的影像診斷兼顧了病灶局部、周邊侵犯及淋巴腺擴散及轉移的綜合評估,為病人提供更準確的腫瘤分期。 在腫瘤分期上以TNM來表示;不同的細胞分化、不同的期別對腫瘤的治療方式及病人癒後會有不同的差別。
放診科 醫師 / 陳明志
影像診斷在大腸直腸腫瘤的角色在於腫瘤的分期、復發及追蹤。另外,由放射科醫師施行的影像導引-組織切片,在腫瘤的確定及復發上,也有重要的角色。
其可用之儀器有:經直腸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及磁振造影,各有其適用範圍及限制。
本院大腸直腸腫瘤團隊選擇包覆式骨盆線圈的磁振造影,做為每位病人腫瘤分期的例行影像診斷;其優點為包覆式骨盆線圈提供了優於一般線圈的訊噪比,而磁振造影又提供了清晰的骨盆腔影像及多個【病灶剖面】的評估。
所以,我們的影像診斷兼顧了病灶局部、周邊侵犯及淋巴腺擴散及轉移的綜合評估,為病人提供更準確的腫瘤分期。
在腫瘤分期上以TNM來表示;不同的細胞分化、不同的期別對腫瘤的治療方式及病人癒後會有不同的差別。
(T:描述原發腫瘤;N:描述淋巴結的轉移;M:有無遠處轉移)
Tx:無法評估原發腫瘤 Nx:無法評估局部淋巴結
T0:無腫瘤 N: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Tis:原位癌 N1:1-3顆局部淋巴結轉移
T1:侵犯至黏膜下層 N2:大於(含) 4顆局部淋巴結轉移
T2:侵犯至肌肉層 Mx:無法評估遠端轉移
T3:腫瘤穿出腸壁 M0:無遠處轉移
T4:侵犯至其他器官 M1:有遠處轉移
放診科 醫師 / 陳明志
影像診斷在大腸直腸腫瘤的角色在於腫瘤的分期、復發及追蹤。另外,由放射科醫師施行的影像導引-組織切片,在腫瘤的確定及復發上,也有重要的角色。
其可用之儀器有:經直腸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及磁振造影,各有其適用範圍及限制。
本院大腸直腸腫瘤團隊選擇包覆式骨盆線圈的磁振造影,做為每位病人腫瘤分期的例行影像診斷;其優點為包覆式骨盆線圈提供了優於一般線圈的訊噪比,而磁振造影又提供了清晰的骨盆腔影像及多個【病灶剖面】的評估。
所以,我們的影像診斷兼顧了病灶局部、周邊侵犯及淋巴腺擴散及轉移的綜合評估,為病人提供更準確的腫瘤分期。
在腫瘤分期上以TNM來表示;不同的細胞分化、不同的期別對腫瘤的治療方式及病人癒後會有不同的差別。
(T:描述原發腫瘤;N:描述淋巴結的轉移;M:有無遠處轉移)
Tx:無法評估原發腫瘤 Nx:無法評估局部淋巴結
T0:無腫瘤 N: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Tis:原位癌 N1:1-3顆局部淋巴結轉移
T1:侵犯至黏膜下層 N2:大於(含) 4顆局部淋巴結轉移
T2:侵犯至肌肉層 Mx:無法評估遠端轉移
T3:腫瘤穿出腸壁 M0:無遠處轉移
T4:侵犯至其他器官 M1:有遠處轉移
大腸直腸癌FAQ
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
1.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
答: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十分明瞭,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最近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 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遺傳方面,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仍有許多癌化的機轉不十分明瞭。總之,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
2.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答:
(1)血便
(2)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
(3)痔瘡
(4)腹痛
(5)不明原因之體重下降
(6)肛門出血
(7)貧血
3.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哪些項目?
答: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4.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答:第一類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第二類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臟癌。 第三類則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治癒者。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四十至五十歲以上的人得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
5.我們應如何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答: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十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三年做一次。同時也應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對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 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6.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答:大腸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摘譯:王滿堂
1.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
答: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十分明瞭,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最近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 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遺傳方面,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仍有許多癌化的機轉不十分明瞭。總之,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
2.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答:
(1)血便
(2)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
(3)痔瘡
(4)腹痛
(5)不明原因之體重下降
(6)肛門出血
(7)貧血
3.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哪些項目?
答: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4.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答:第一類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第二類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臟癌。 第三類則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治癒者。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四十至五十歲以上的人得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
5.我們應如何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答: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十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三年做一次。同時也應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對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 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6.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答:大腸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摘譯:王滿堂
大腸直腸鏡檢查不怕痛
本院特別發展出麻醉下無痛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對於怕痛或因痛而無法做完檢查的病人施予麻醉止痛,不僅檢查都可以完成同時也解決病人的疼痛問題,確實提昇了醫療服務品質。
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之受檢者需前一天喝瀉藥,將大腸內的大便排清, 然後受檢者在左側臥屈膝的姿勢下由醫師將大腸鏡經肛門導入,一面灌入空氣一面順勢將大腸鏡送入,直到整個大腸都檢查完為止。
此時大腸內黏膜的發炎變化,有否腫瘤息肉或潰瘍,何處在出血及其他種種病變,在大腸鏡下不僅連很小的病灶都可看的很清楚而且又可以經大腸鏡作腫瘤或病變的切片診斷或瘜肉切除治療,因為如此,所以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被認為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利器。
這種檢查雖然非常好,但是由於操作過程中需灌入空氣及牽扯腸子,有時會有相當程度的疼痛,尤其是緊張型或腹部開過刀腸子有沾粘的病人,可能痛到檢查必須中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院特別發展出麻醉下無痛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對於怕痛或因痛而無法做完檢查的病人施予麻醉止痛,不僅檢查都可以完成同時也解決病人的疼痛問題,確實提昇了醫療服務品質。
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之受檢者需前一天喝瀉藥,將大腸內的大便排清, 然後受檢者在左側臥屈膝的姿勢下由醫師將大腸鏡經肛門導入,一面灌入空氣一面順勢將大腸鏡送入,直到整個大腸都檢查完為止。
此時大腸內黏膜的發炎變化,有否腫瘤息肉或潰瘍,何處在出血及其他種種病變,在大腸鏡下不僅連很小的病灶都可看的很清楚而且又可以經大腸鏡作腫瘤或病變的切片診斷或瘜肉切除治療,因為如此,所以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被認為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利器。
這種檢查雖然非常好,但是由於操作過程中需灌入空氣及牽扯腸子,有時會有相當程度的疼痛,尤其是緊張型或腹部開過刀腸子有沾粘的病人,可能痛到檢查必須中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院特別發展出麻醉下無痛全長大腸直腸鏡檢查,對於怕痛或因痛而無法做完檢查的病人施予麻醉止痛,不僅檢查都可以完成同時也解決病人的疼痛問題,確實提昇了醫療服務品質。
放射治療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模式中,外科手術切除向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放射治療主要在治癒型治療中輔助加強手術區域或骨盆腔淋巴引流區的控制,而在已轉移的病人中,放射治療則處於緩和症狀的功用。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的角色較大,在大腸癌的治療中,則僅有因腫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使手術完整切除的困難出現時,才會輔以放射治療,這類情況也必須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依臨床需要做出決定。
文 / 文教部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的角色較大
首先要將大腸癌與直腸癌區分開來討論。
由於直腸位在骨盆腔最深處,而且四週被直腸附近的軟組織固定在骨盆壁,這樣的解剖構造使直腸腫瘤一旦侵犯範圍超過腸壁,即進入固定直腸於骨盆壁的軟組織中,這使得外科醫師切除腫瘤時,有較高的風險殘存癌細胞於腫瘤附近區域,也使得輔助以放射治療加強控制的需要性提高。
相反地,大腸則多浮動於腹腔之中,其周圍軟組織則亦處浮動狀態,這樣的特性使大腸腫瘤即使侵犯穿過腸壁來到軟組織,也能在手術時一併將腫瘤與軟組織完整切除,而沒有殘存癌細胞的風險。
因此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的角色較大,在大腸癌的治療中,則僅有因腫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使手術完整切除的困難出現時,才會輔以放射治療,這類情況也必須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依臨床需要做出決定。
放射治療取決於切除腫瘤的檢查結果
直腸癌的放射治療,可分為傳統的手術後放射治療,和近年來開始採用的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由於傳統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完整的腫瘤移除及附近淋巴結摘除是主要的程序,病人在手術後是否接受輔助放射治療,則要由切除腫瘤的檢查結果,來判定殘存癌病於原區域的風險高低,以決定加入手術後輔助放射治療的必要性。
一般要加入術後放射治療的情況,包括腫瘤侵犯超過腸壁,進入直腸外的軟組織(Dukes’ B2,第二期後),或摘除的淋巴結有癌細胞感染(Dukes’ C,第三期)。這樣的特徵代表腫瘤的量較多,雖然手術時完整切除,但殘存癌細胞的「風險」較高,使加入術後放射治療的需要提高。
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六至八週進行
手術後輔助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六至八週,具備足夠復原時開始,採取體外骨盆腔照射的放射治療方式,每日一次十分鐘的治療,週一至週五,每週五次,共計25次至28次的治療次數,劑量為4500雷得至5040雷得。每天的照射彷彿X光檢查一般,只聽見治療機器的運轉,身體則無冷熱痛癢感。由於放射治療劑量每日定量累積,使放射治療引起的反應,需要進行至第三四週才出現。
手術後因直腸切除後,下骨盆腔空間形成,使腹腔內的腸道因重力而下移,這使得有更多的腸道在放射範圍內,在治療進行三週左右出現蠕動不佳的反應,產生腹絞、脹氣、拉肚子的情形。低位直腸癌則因照射區域可能涵蓋肛門,也使肛門附近皮膚出現放射性皮膚炎,而有刺痛灼熱感或輕度破皮。尿道的放射性反應,則可能有解尿灼熱刺痛,但較為不常見。這些反應係因放射治療引起,因此療程中不易消失,僅能藉止瀉或減緩蠕動的藥物控制其程度,必須待治療結束後一至二週,才會漸漸消失。
也可能採行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
近年來逐漸採行的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則是在多項特殊考量下的組合設計。首先是為了減少手術後的放射治療面對因腸道下移至下骨盆腔產生更多腸道照射的反應,因此若將放射治療提前至手術前進行,則因直腸尚未被切除,使骨盆腔中被照射到的小腸較少,也使因放射治療引起的腹部症狀減少。
所以在直腸癌診斷的檢查中,若已可顯示出即便直接進行手術後也必須輔助以術後放射治療的條件(腫瘤侵犯整層腸壁或附近淋巴結感染)時,便可採行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如此手術後就毋需再接受放射治療。
另外一些病人則是因為相當接近肛門的直腸腫瘤,使立即手術時無法安全的切除腫瘤又保留肛門,此時也會考慮採行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希望使直腸腫瘤先一步縮小,增加其後手術時保留肛門的機會,但這樣的期望必須視腫瘤的反應而定,並不能保證放射治療後的手術一定留的住肛門,仍然要以最完整切除腫瘤的原則進行。
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後必須再評估殘留腫瘤
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治療範圍與劑量則與手術後的治療類似,也是每日一次,每週五次,共25-28次計5000-5040雷得的骨盆腔放射治療。其腹部腸道症狀與肛門皮膚反應都與手術後放射治療類似,只是程度可能較輕,也多在療程中第三四週發生,至療程結束後一兩週消退。
手術前的五至六週前導放射治療結束後,並不是立即接受手術,而需要有六至八週的時間復原放射治療反應,也靜候放射治療對腫瘤縮小的最大反應(一般在療程後二至三週出現),才合適安排手術。通常治療團隊會在療程結束後四週左右,安排一些檢查,以利直腸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有更準確的評估殘留腫瘤,這些檢查包括骨盆腔核磁共振、大腸鏡、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
已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療法的變動性較大
已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的放射治療,則因癌病已非侷限性,使局部型式的放射治療目的以減少局部症狀為主。如骨轉移或腦轉移時的放射治療,或腸腫瘤出血或阻塞時,針對該腫瘤的局部放射治療以止痛或止血,這些療法的變動性較大,必須與醫師討論後瞭解療程的設計內容。
文 / 文教部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的角色較大
首先要將大腸癌與直腸癌區分開來討論。
由於直腸位在骨盆腔最深處,而且四週被直腸附近的軟組織固定在骨盆壁,這樣的解剖構造使直腸腫瘤一旦侵犯範圍超過腸壁,即進入固定直腸於骨盆壁的軟組織中,這使得外科醫師切除腫瘤時,有較高的風險殘存癌細胞於腫瘤附近區域,也使得輔助以放射治療加強控制的需要性提高。
相反地,大腸則多浮動於腹腔之中,其周圍軟組織則亦處浮動狀態,這樣的特性使大腸腫瘤即使侵犯穿過腸壁來到軟組織,也能在手術時一併將腫瘤與軟組織完整切除,而沒有殘存癌細胞的風險。
因此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的角色較大,在大腸癌的治療中,則僅有因腫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使手術完整切除的困難出現時,才會輔以放射治療,這類情況也必須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依臨床需要做出決定。
放射治療取決於切除腫瘤的檢查結果
直腸癌的放射治療,可分為傳統的手術後放射治療,和近年來開始採用的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由於傳統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完整的腫瘤移除及附近淋巴結摘除是主要的程序,病人在手術後是否接受輔助放射治療,則要由切除腫瘤的檢查結果,來判定殘存癌病於原區域的風險高低,以決定加入手術後輔助放射治療的必要性。
一般要加入術後放射治療的情況,包括腫瘤侵犯超過腸壁,進入直腸外的軟組織(Dukes’ B2,第二期後),或摘除的淋巴結有癌細胞感染(Dukes’ C,第三期)。這樣的特徵代表腫瘤的量較多,雖然手術時完整切除,但殘存癌細胞的「風險」較高,使加入術後放射治療的需要提高。
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六至八週進行
手術後輔助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六至八週,具備足夠復原時開始,採取體外骨盆腔照射的放射治療方式,每日一次十分鐘的治療,週一至週五,每週五次,共計25次至28次的治療次數,劑量為4500雷得至5040雷得。每天的照射彷彿X光檢查一般,只聽見治療機器的運轉,身體則無冷熱痛癢感。由於放射治療劑量每日定量累積,使放射治療引起的反應,需要進行至第三四週才出現。
手術後因直腸切除後,下骨盆腔空間形成,使腹腔內的腸道因重力而下移,這使得有更多的腸道在放射範圍內,在治療進行三週左右出現蠕動不佳的反應,產生腹絞、脹氣、拉肚子的情形。低位直腸癌則因照射區域可能涵蓋肛門,也使肛門附近皮膚出現放射性皮膚炎,而有刺痛灼熱感或輕度破皮。尿道的放射性反應,則可能有解尿灼熱刺痛,但較為不常見。這些反應係因放射治療引起,因此療程中不易消失,僅能藉止瀉或減緩蠕動的藥物控制其程度,必須待治療結束後一至二週,才會漸漸消失。
也可能採行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
近年來逐漸採行的手術前前導放射治療,則是在多項特殊考量下的組合設計。首先是為了減少手術後的放射治療面對因腸道下移至下骨盆腔產生更多腸道照射的反應,因此若將放射治療提前至手術前進行,則因直腸尚未被切除,使骨盆腔中被照射到的小腸較少,也使因放射治療引起的腹部症狀減少。
所以在直腸癌診斷的檢查中,若已可顯示出即便直接進行手術後也必須輔助以術後放射治療的條件(腫瘤侵犯整層腸壁或附近淋巴結感染)時,便可採行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如此手術後就毋需再接受放射治療。
另外一些病人則是因為相當接近肛門的直腸腫瘤,使立即手術時無法安全的切除腫瘤又保留肛門,此時也會考慮採行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希望使直腸腫瘤先一步縮小,增加其後手術時保留肛門的機會,但這樣的期望必須視腫瘤的反應而定,並不能保證放射治療後的手術一定留的住肛門,仍然要以最完整切除腫瘤的原則進行。
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後必須再評估殘留腫瘤
手術前的前導放射治療,治療範圍與劑量則與手術後的治療類似,也是每日一次,每週五次,共25-28次計5000-5040雷得的骨盆腔放射治療。其腹部腸道症狀與肛門皮膚反應都與手術後放射治療類似,只是程度可能較輕,也多在療程中第三四週發生,至療程結束後一兩週消退。
手術前的五至六週前導放射治療結束後,並不是立即接受手術,而需要有六至八週的時間復原放射治療反應,也靜候放射治療對腫瘤縮小的最大反應(一般在療程後二至三週出現),才合適安排手術。通常治療團隊會在療程結束後四週左右,安排一些檢查,以利直腸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有更準確的評估殘留腫瘤,這些檢查包括骨盆腔核磁共振、大腸鏡、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
已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療法的變動性較大
已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的放射治療,則因癌病已非侷限性,使局部型式的放射治療目的以減少局部症狀為主。如骨轉移或腦轉移時的放射治療,或腸腫瘤出血或阻塞時,針對該腫瘤的局部放射治療以止痛或止血,這些療法的變動性較大,必須與醫師討論後瞭解療程的設計內容。
化學治療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適當的化學治療,尤其是早期治療,較能夠改善存活率及減輕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適當的化學治療,尤其是早期治療,較能夠改善存活率及減輕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對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逐漸有明確的定位及進步。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對於第三期病人(已經有局部淋巴結轉移,但尚未有遠處轉移),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早已被證明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及轉移的機會。對於那些第四期的病人(已經有遠處轉移),化學治療也被證實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化學治療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品質
對於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中,以5-FU加上Folic Acid為主。其給藥方式則是根據2000年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建議的每週靜脈滴注為目前所採行的標準輔助性化學治療。其治療成效為疾病的復發/轉移率,可減少約22%~33%的死亡率。對於已經有遠處轉移的病人,化學治療對於死亡率的改善及生活品質的提昇也有一定之成效。
目前對於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人所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原則上依舊是以5-FU加Folic Acid為主,但其使用之劑量則是遠高於輔助性化學治療。近年來更有新藥如Irrinotecan, Oxaliplatine, Capecitabine等藥物的開發及使用。目前雖無法大幅改善存活率,但對症狀的緩解也還有一些成效。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其毒性均可控制
至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其毒性,現階段的5-FU加Folic Acid雖不可能毫無毒性,但尚可接受,也不致造成太大之困擾。其主要之副作用為: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目前均不嚴重,並且可以藥物有效控制。而Irrinotecan導致的腹瀉,也可藉由藥物有效的抑制。
大腸、直腸癌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西方國家每2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在所有新診斷的病人中,50%會惡化轉移,其中有一半能達到五年存活率。因此,適當的化學治療,尤其是早期治療,較能夠改善存活率及減輕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對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逐漸有明確的定位及進步。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對於第三期病人(已經有局部淋巴結轉移,但尚未有遠處轉移),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早已被證明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及轉移的機會。對於那些第四期的病人(已經有遠處轉移),化學治療也被證實可改善部分病人的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化學治療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品質
對於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中,以5-FU加上Folic Acid為主。其給藥方式則是根據2000年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建議的每週靜脈滴注為目前所採行的標準輔助性化學治療。其治療成效為疾病的復發/轉移率,可減少約22%~33%的死亡率。對於已經有遠處轉移的病人,化學治療對於死亡率的改善及生活品質的提昇也有一定之成效。
目前對於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人所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原則上依舊是以5-FU加Folic Acid為主,但其使用之劑量則是遠高於輔助性化學治療。近年來更有新藥如Irrinotecan, Oxaliplatine, Capecitabine等藥物的開發及使用。目前雖無法大幅改善存活率,但對症狀的緩解也還有一些成效。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其毒性均可控制
至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及其毒性,現階段的5-FU加Folic Acid雖不可能毫無毒性,但尚可接受,也不致造成太大之困擾。其主要之副作用為: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目前均不嚴重,並且可以藥物有效控制。而Irrinotecan導致的腹瀉,也可藉由藥物有效的抑制。
大腸、直腸癌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西方國家每2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在所有新診斷的病人中,50%會惡化轉移,其中有一半能達到五年存活率。因此,適當的化學治療,尤其是早期治療,較能夠改善存活率及減輕症狀,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手術治療與大腸直腸癌
在本院約有百分之九十原來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因而得以保留肛門,免除了終生與人工肛門為伍的不便與痛苦。
文 / 文教部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民國七十一年以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衛生署最近的報告(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男、女主要癌症的死亡順位,『大腸直腸癌』分別佔男、女性癌症的第三位。在男性方面僅次於肝癌、肺癌等惡性腫瘤;而女性方面僅次於肺癌及肝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衛生署最新的報告(民國八十五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躍居第二位,當年一年台灣地區就有5,252人,被檢查發現罹患有大腸或直腸癌,僅次於肝癌的5,345人,若和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較,其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約為我國的二倍。
發現大腸或直腸癌要盡早切除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非早期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來改善其預後。臨床上,若是因病變而引起的阻塞,就必須在手術根本治療前先減輕阻塞,必要時可做臨時性近端大腸造廔(俗稱人工肛門),以便清洗大腸,在七至十天內再做根治性腸癌切除。有些阻塞的病人,如果他的一般情況良好,且在阻塞近位端的大腸腸壁腫大不十分嚴重,血行尚佳,則可考慮施行一次性切除和吻合,並且在手術中一併施行大腸清洗。
一般人認為,若罹患直腸癌必須做人工肛門,而心生恐懼,然而近年來,因醫療器材及手術技術的改善與進步,在大腸直腸外科的領域也有相當大的突破與發展,除了針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會考慮到術後的維護及注意病人的生活品質。譬如肛門保留手術的發展,使得以前必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可保留下他們的肛門,同時能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在以往直腸癌癌瘤長在距肛門口七公分內,就需做直腸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現在可藉著腸道自動吻合器的幫忙接起來,維持正常的排泄管道,有些更低位的直腸癌癌瘤(距肛門口五公分內),切除後還可以將上端的大腸直接接合於肛門上,免除永久性人工肛門的不便,同時由於對骨盆腔解剖及生理的深入了解,手術中對神經的辨認及保留,使得手術後排尿及性功能方面的障礙也大大地減少。
本院90%原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得以保留
但是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降低癌症期別,且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也有一些癌瘤在距肛門口一公分到三公分處的病人,在做完術前的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後,經施行肛門保留手術,將癌瘤完全切除,同時保留了病人的肛門,這可說是直腸癌治療的一大突破,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在本院約有百分之九十原來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因而得以保留肛門,免除了終生與人工肛門為伍的不便與痛苦。
有些腸癌癌瘤太大,侵犯到鄰近重要的器官而無法切除時,則必須施行糞便通路改道的手術,如腹內分流手術或人工肛門手術,經改道手術後,大便阻塞的症狀就可緩解。總之,大腸直腸癌不管大小、位置、症狀、發生時間的長短,只要不附著於骨骼或其他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在病人的情況許可下,都應儘可能切除,即使有遠處肝、肺或骨骼的轉移,就光以癌瘤本身的切除而言,即能免除癌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避免貧血、腹脹及排便頻繁等困擾,對改善病人日常生活的品質,確實有其莫大的助益。
大腸癌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
一般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是可以根治的,大腸癌也是如此。依據本院的臨床統計資料,如果大腸或直腸癌其癌症期別是第一期,表示癌瘤仍在腸壁以內,五年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第二期其癌瘤侵犯到腸壁表面,五年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期其局部淋巴腺已有轉移,五年存活率仍有百分之六十幾,如果手術切除乾淨,全部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其預後可說相當良好,切勿諱疾忌醫,耽誤治療的時機。在大腸癌手術後,最容易產生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是兩年,五年以後再發生復發或轉移的就很少,因此五年存活率並非表示只能活五年。
目前手術治療的趨勢是傾向於更積極性的切除,除了將癌瘤及其局部淋巴腺或侵犯之器官儘可能切除乾淨外,對於遠處肝或肺的轉移也儘可能的切除(metastatectomy)。近年來對於只有肝臟轉移而無法切除之病患,可植入皮下HAI pump,給予高濃度之化學藥物治療,有些病人其肝臟轉移之癌瘤消失或變小,再給予手術切除,療效頗佳,值得推廣。
文 / 文教部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民國七十一年以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衛生署最近的報告(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男、女主要癌症的死亡順位,『大腸直腸癌』分別佔男、女性癌症的第三位。在男性方面僅次於肝癌、肺癌等惡性腫瘤;而女性方面僅次於肺癌及肝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衛生署最新的報告(民國八十五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躍居第二位,當年一年台灣地區就有5,252人,被檢查發現罹患有大腸或直腸癌,僅次於肝癌的5,345人,若和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較,其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約為我國的二倍。
發現大腸或直腸癌要盡早切除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非早期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來改善其預後。臨床上,若是因病變而引起的阻塞,就必須在手術根本治療前先減輕阻塞,必要時可做臨時性近端大腸造廔(俗稱人工肛門),以便清洗大腸,在七至十天內再做根治性腸癌切除。有些阻塞的病人,如果他的一般情況良好,且在阻塞近位端的大腸腸壁腫大不十分嚴重,血行尚佳,則可考慮施行一次性切除和吻合,並且在手術中一併施行大腸清洗。
一般人認為,若罹患直腸癌必須做人工肛門,而心生恐懼,然而近年來,因醫療器材及手術技術的改善與進步,在大腸直腸外科的領域也有相當大的突破與發展,除了針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會考慮到術後的維護及注意病人的生活品質。譬如肛門保留手術的發展,使得以前必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可保留下他們的肛門,同時能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在以往直腸癌癌瘤長在距肛門口七公分內,就需做直腸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現在可藉著腸道自動吻合器的幫忙接起來,維持正常的排泄管道,有些更低位的直腸癌癌瘤(距肛門口五公分內),切除後還可以將上端的大腸直接接合於肛門上,免除永久性人工肛門的不便,同時由於對骨盆腔解剖及生理的深入了解,手術中對神經的辨認及保留,使得手術後排尿及性功能方面的障礙也大大地減少。
本院90%原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得以保留
但是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降低癌症期別,且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也有一些癌瘤在距肛門口一公分到三公分處的病人,在做完術前的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後,經施行肛門保留手術,將癌瘤完全切除,同時保留了病人的肛門,這可說是直腸癌治療的一大突破,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在本院約有百分之九十原來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因而得以保留肛門,免除了終生與人工肛門為伍的不便與痛苦。
有些腸癌癌瘤太大,侵犯到鄰近重要的器官而無法切除時,則必須施行糞便通路改道的手術,如腹內分流手術或人工肛門手術,經改道手術後,大便阻塞的症狀就可緩解。總之,大腸直腸癌不管大小、位置、症狀、發生時間的長短,只要不附著於骨骼或其他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在病人的情況許可下,都應儘可能切除,即使有遠處肝、肺或骨骼的轉移,就光以癌瘤本身的切除而言,即能免除癌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避免貧血、腹脹及排便頻繁等困擾,對改善病人日常生活的品質,確實有其莫大的助益。
大腸癌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
一般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是可以根治的,大腸癌也是如此。依據本院的臨床統計資料,如果大腸或直腸癌其癌症期別是第一期,表示癌瘤仍在腸壁以內,五年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第二期其癌瘤侵犯到腸壁表面,五年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期其局部淋巴腺已有轉移,五年存活率仍有百分之六十幾,如果手術切除乾淨,全部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其預後可說相當良好,切勿諱疾忌醫,耽誤治療的時機。在大腸癌手術後,最容易產生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是兩年,五年以後再發生復發或轉移的就很少,因此五年存活率並非表示只能活五年。
目前手術治療的趨勢是傾向於更積極性的切除,除了將癌瘤及其局部淋巴腺或侵犯之器官儘可能切除乾淨外,對於遠處肝或肺的轉移也儘可能的切除(metastatectomy)。近年來對於只有肝臟轉移而無法切除之病患,可植入皮下HAI pump,給予高濃度之化學藥物治療,有些病人其肝臟轉移之癌瘤消失或變小,再給予手術切除,療效頗佳,值得推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