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大腸直腸癌篩檢

郭立人 醫師/大腸直腸外科

大腸直腸癌已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名。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民國八十八年,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1.86%。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在男性及女性的排名,都是第三位。

民國八十八年,初次診斷為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者共計6,681人,男性及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34.24人及26.37人(年齡標準化);公元2002年,台灣地區死亡原因為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者共計3,649人,死亡人數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0.63%,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24人,相較於民國九十年比較,死亡率增加了3.87%。

年齡和遺傳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年齡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很少在四十歲前,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年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三點七,百分之九十的大腸直腸癌,都是發生在五十歲之後。

癌症的發生不外乎環境和遺傳造成。雖然遺傳因素在癌症的發生上佔有一定角色,但在大腸直腸癌中具有家族遺傳傾向者約只佔百分之五以下,絕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偶發性的。偶發性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機轉,一般認為是大腸黏膜細胞因長時間處於不正常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導致基因多重突變所造成。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是由大腸的良性息肉,慢慢經年累月成長及癌化所造成,其過程通常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隨著息肉的變大,其發生癌化的比例也增加。大於一公分以上的息肉,其發生癌症的比例為正常人的3.5到6.5倍。

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其直係血親的親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為正常人的1.7倍。而家族史中有大腸息肉的病例者,也較正常人有較高的比例發生大腸直腸癌。

慢性潰瘍性大腸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高

慢性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是目前公認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的發炎性大腸直腸疾病。泛大腸發炎的病患較一般民眾有五到十倍的比例罹患大腸直腸癌。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年約有0.5%~1.0%的病人發生大腸直腸癌。

個人之前的大腸直腸息肉或癌症病史:病人本身之前曾罹患過大腸直腸癌,其發生另一個原發性大腸直腸癌的比例,較正常人為高。另外,如果本身有大腸直腸息肉的病史,尤其又以多發性、大的、或絨毛狀形的息肉,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也較正常人為高。

煙酒、紅肉攝取、高動物性脂肪易得大腸直腸癌

根據文獻報告,糖尿病的女性患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有明顯增高。另外,吸煙、喝酒、紅肉的攝取、高動物性脂肪、膽固醇等,在統計上都有增加大腸直腸癌的報告,其次病人若之前接受過廣泛性膀胱手術併輸尿管-大腸吻合手術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也偏高。另外有報告顯示,接受過膽囊切除手術的病人其罹患右側大腸癌的比例較高。骨盆腔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的病人,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也較正常人為高。

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相關聯

目前普遍認為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相關聯。目前認為服用大量的蔬菜及水果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但至於是蔬果中的纖維素、抗氧化性的維生素、葉酸、微量元素如硒、或是黃鹼素有其功效,目前仍不清楚。至於纖維素是否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目前根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顯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服用纖維素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阿司匹靈和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是常用藥

阿司匹靈和其它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是目前大腸直腸癌化學預防藥劑中最被廣泛研究的藥劑。目前認為阿司匹靈或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的作用機轉是促進細胞凋亡,抑制cyclooxygenase-2(COX-2)的作用,抑制血管新生,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目前仍有許多的臨床試驗是針對COX酵素在研究,其所使用的劑量及效果,和長期追蹤報告仍有待評估。另外,葉酸、鈣、賀爾蒙制劑、及HMG-CoA 還原?的抑制劑,都有研究報告顯示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比例。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方法

目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工具有大便潛血反應、乙狀結腸鏡、下消化道攝影(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因價格較為便宜,且無危險性,因此現今仍被用來作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工具。以化學法來偵測大便潛血可降低33%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以傳統化學法大便潛血反應,其敏感度約為30~50%,若使用免疫法檢查,則其敏感度可達92%。由於其檢查的原理,很容易受食物中的成分,如動物血或蔬果中過氧化?的影響,而有偽陽性的出現,因此檢查前應禁紅肉、藥物如鐵劑、阿斯匹靈、蔬果類中如蕪菁、花椰菜、紅蘿蔔等。維生素C常造成偽陰性,在檢查前也應禁用。

五十歲起每年應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

根據美國胃腸科醫學會的建議,一般民眾應於五十歲起,接受大腸直腸癌的癌症篩檢。所建議的檢查項目,除了考慮其敏感度及精確度之外,其所花費的成本,所得到的陽性篩檢比例,及危險性等,都是列入考慮的範圍。目前建議每年一次的大便潛血反應測驗,每五年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五年做一次下消化道鋇劑攝影,以及每十年一次的大腸鏡檢查。

高危險族群五年內應追蹤第二次大腸鏡檢查

若病人屬高危險的族群,例如個人有大腸直腸息肉的病史(一或兩顆小於一公分以下的息肉),則建議在五年內,應該追蹤第二次的大腸鏡檢查。若息肉數大於三顆以上,則應於三年內追蹤第二次的大腸鏡檢查。若病患本身為大腸直腸癌患者經過根除性手術治療,且術前已做完徹底的大腸鏡檢查,則建議手術後三年再追蹤大腸鏡檢查,如果正常,以後則改為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但如果手術前因阻塞而未完成徹底的大腸鏡檢查,則應於手術後半年內進行一次完全的大腸鏡檢查。

家族罹患大腸直腸癌者應提早做大腸鏡篩檢

病人其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直腸癌的病史、或直系親屬中有六十歲以下發現息肉者、或家族中有兩位以上罹患大腸直腸癌等,都屬高危險群,建議從四十歲開始做大腸鏡篩檢,或在家族中最年輕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往前算十年,作為開始大腸鏡篩檢的年齡,且每五年再做一次。若病人本身是發炎性腸道病變的患者,當整段大腸都發炎,而不是僅侷限於直腸段時,則應在疾病診斷後八年內,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並做大腸黏膜切片檢驗;若為左側大腸發炎,則在疾病診斷後十五年再做上述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